华南农业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1)
一级学科代码 0904 一级学科名称 植物保护
二级学科代码 090403 二级学科名称 农药学
校内专业代码 090403 校内专业名称 农药学
学制、学习年限 学制:3 年 学习年限:7 所属院、系 材料与能源学院、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
导师组负责人 导师组成员

研 究 方 向
院系名称编码研究方向名称指导老师
农学院 01 天然源农药与生物制药
01 天然源农药与生物制药
02 农药毒理与抗性
02 农药毒理与抗性
03 农药残留与环境保护
03 农药残留与环境保护
04 农药剂型与加工
04 农药剂型与加工
05 农药合成
05 农药合成
06 不区分研究方向
植物保护学院 01 天然源农药与生物制药
01 天然源农药与生物制药
02 农药毒理与抗性
02 农药毒理与抗性
03 农药残留与环境保护
03 农药残留与环境保护
04 农药剂型与加工
04 农药剂型与加工
05 农药合成
05 农药合成
06 不区分研究方向

培养目标:
博士研究生:
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植物保护高级专门人才。具体目标是: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崇尚科学精神,治学态度严谨,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较强责任感,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立足华南特色,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一带一路”。掌握扎实宽广的植物保护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相关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植物保护学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能力。
3.具备植物保护学基本的学术能力,主要包括获取本学科知识的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教学能力等。能独立从事植物保护学学术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并在所在领域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4.具备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开展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5.身心健康,具有承担植物保护学科及行业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

培养内容:
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具有坚实宽广的植物保护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所研究农业有害生物的形态学、分布与传播、生物学、生态学、发生发展规律、调查监测、预测预报等理论和技术,以及科学的控制策略和技术措施;熟悉在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等多个水平上研究寄主植物与有害生物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害生物侵入、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及控制等理论和技术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全面了解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国际科技研究、应用的前沿和动态;熟练应用智慧植保理论与基本技术;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其中植物病理学博士研究生以研究农业植物病原微生物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为主,注重于解决应用基础或应用问题,掌握植物病原生物学、流行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综合治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研究生以研究农业植物相关昆虫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为主,注重于解决应用基础或应用问题,掌握昆虫分类学、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害虫成灾规律及其综合治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农药学博士研究生应掌握天然农药的特性及合成生物学,以研究农药创制与应用的理论与技术为主,注重于解决应用问题,掌握农药设计、生产、评价、作用规律和机制、应用、检测、抗性及残留治理等基础理论知识。
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道德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和规范;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具有强烈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协作(合作)精神,注重科学研究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服务。
2.学术素养
崇尚科学,对植物保护学科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具备较强的学术潜力和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了解本学科发展历史、现状、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掌握先进的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掌握本学科的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有关法规和知识。
植物保护学是综合性应用型交叉学科,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还应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尤其是与主要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学科。
三、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熟悉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操作,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科技前沿动态;通过大量阅读、整理和分析文献,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学术研讨,获得对专业领域全面性和系统性认知,具备发现关键科技问题的能力;设计研究方案,正确应用相关技术和方法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等探索和构建工作,并在探索中不断提高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熟悉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学科相关的发现科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具备对科技问题立项、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成果水平等进行科学判断的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
具备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具备在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科技问题并独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或具备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植植物保护技术问题的集成创新的工作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具有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准确、清晰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运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文献、撰写学术论文、会话交流和展示学术成果。
5.学术创新能力
在从事的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思考问题和科学研究,获得创新研究成果。从事理论研究须为植物保护学科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新发现、新理论、新见解;从事应用性研究的,须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6.其他能力
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关注并积极研究解决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问题,服务社会;具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农户等进行良好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
四、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强调同植物保护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展密切联系,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者实际意义,要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在广泛、全面综述文献基础上,通过充分、深入的咨询与调研开展选题。
文献综述中应包括近年来与自己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主要国内外文献。综述应系统阐述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核心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起源、研究历史与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前沿研究动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说明论文选题的预期目标、关键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文献综述应做到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叙述简洁、语言流畅、逻辑性强。
2.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应用规范的文字书写。
学位论文应包括封面、扉页、知识产权声明、摘要、正文和附件等主要部分。其中正文主要包括2部分:一是文献综述,主要用以反映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对研究领域前沿学术动态的了解程度;二是反映作者研究工作和成果的一篇或一组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如果学位论文由一组学术论文构成,则需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和理论提升,体现其主要创新成果。
3.成果创新性要求
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在已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见解,形成的创新性成果,包括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或材料创新。
4.科研成果要求
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建议授予学位前,满足以下科研成果要求:
在读期间博士研究生必须以“华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获得与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科研成果。在申请授予博士学位前,在不涉密的前提下,学位论文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等应在相关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和/或者获得相关知识产权。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方可被授予博士学位:(1)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经学院学术分委员会认定的重要创新性成果,包括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农药、新品种等;(2)以前五作者在我校学术业绩评价体系T1类期刊(Nature或Science或Cell期刊,简称为T1类,下同)上发表研究性论文至少1篇;(3)以前三作者在高水平T2类期刊(IF≥10)或者以前二作者在高水平T2类期刊(IF≥7)上发表研究性论文至少1篇;(4)以第一作者在T2类其他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至少1篇;(5)以第一作者在B类及以上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2篇(其中英文论文至少1篇);(6)以第一发明人或者导师为第一发明人、本人为第二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至少1项,同时以第一作者在B类及以上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1篇。以上所述论文分类分区以入学当年的规定为准。

培养环节:
(一)开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硕士研究生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具体要求参照学校相关文件。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无法按原开题方案继续进行论文研究的,必须重新开题。开题报告不通过的,3个月后方可重新申请开题。连续3次开题未通过者,取消学籍,终止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照《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实施办法》(华南农办[2019]108号)。
(二)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考核,具体要求参照学校相关文件。考核不通过者,3个月后方可申请重新考核;第2次考核仍未通过的,按程序做肄业或退学处理。
(三)文献阅读
博士研究生阅读论文数量不少于200篇,其中国外论文不少于100篇,近五年的论文不少于50%,精读不少于40篇,撰写5篇以上读书报告。结合文献阅读应撰写综述,文献综述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是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简述本选题相关研究的预期成果;其次是国内外研究进展;再次是本论文选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介绍论文选题的预期目标,提出关键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明确主要研究内容,形成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等。
硕士研究生阅读论文数量不少于100篇,其中国外论文不少于50篇,近五年的论文不少于50%,精读不少于20篇,撰写3篇以上读书报告。
以上读书报告经导师审核签字,交学院备案。
(四)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
在校内外公开场合做学术报告至少1次,听取学术报告至少10次。上述活动登记表、学术报告文稿等证明材料经导师审核签字后交学院教务备案。
(五)博士研究生学术交流
在校内外公开场合做学术报告至少2次,听取学术报告至少10次,并至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次(含在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或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全国性会议,或线上国际会议)。上述活动登记表、学术报告文稿等证明材料经导师审核签字后交学院教务备案。
(六)实践活动
在读期间至少参加导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一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任务,到导师从事科研的生产基地等场地参加相关课题的社会实践。鼓励和适当支持研究生参加相关研究课题的企业和大田应用实践,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能力。
包括教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活动等。研究生可自选实践活动类型,博士生应以教学实践为主,共计完成1学分的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中,硕士生完成4学时的教学助理工作量计0.5学分;博士生每完成8学时的教学助理工作量计0.5学分。社会实践(生产实践)3天计0.5学分。
(七)博士研究生基金撰写
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须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在学科特点和本人学位论文研究选题,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撰写的有关要求,规范、准确、高质量地完成一项申报书的撰写工作,由学院审核通过后计1学分。上述基金撰写文稿经导师审核签字后交学院教务备案。
(八)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在正式答辩前半年内须开展预答辩。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后,学院组织预答辩,审查论文质量并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研究生根据修改意见完善论文,经导师和学科同意后方可提交、送审。

必读书目:

课程设置:
类别分组情况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公共必修课 15011000000001 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交流
English for Scientific Writing and Academic Communication
32 2 1 考试
19011000000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32 2 1 考试
必修环节 py990100000001 博士学术交流(必修环节)
Academic Exchanges
32 2 1 考查
py990100000002 博士实践活动(必修环节)
Professional Practice
16 1 1 考查
py990100000003 博士生基金撰写(必修环节)
Write a Fund Declaration
16 1 1 考查
专业必修课 37011090401005 植物保护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Plant Protection Molecular Biology
32 2 1 考查
专业选修课 第1组,选1-5 门(选修6学分) 37012090403006 昆虫干细胞专题
Insect stem cell topic
16 1 1 考查
37022000000001 智慧农业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32 2 1 考查
37022000000002 科学数据处理与分析
Scientific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32 2 1 考查
37022090401019 基因工程实验技术
Genetic engineering experiment technology
32 2 1-2 考查
37022090401020 微生物次生代谢小分子研究方法(英语)
Microbial Secondary Metabolism Small Molecules Research Methods (English)
32 2 1 考查
37022090401021 高级植物病理学
Advanced Plant Pathology
32 2 1 考查
37022090401025 分子病毒学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Molecular Virology
32 2 1 考查
37022090401036 植物病害系统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
Research technology of functional genomics of plant disease system
32 2 1-2 考查
37022090401045 植物保护生物信息学
Plant Protection Bioinformatics
32 2 2 考查
37022090402007 现代昆虫学
Modern entomology
32 2 2 考查
37022090402011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Biodiversity research progress
32 2 2 考查
37022090402012 入侵生物学
Invasion biology
32 2 2 考查
37022090402013 生物防治专题
Biological control topic
32 2 2 考查
37022090402014 害虫防治理论与技术前沿
Theory and Technology Frontier of Insect Pest Management
16 1 2 考查
37022090402015 昆虫化学生态学前沿
Frontiers of Insect Chemical Ecology
16 1 2 考查
37022090402016 昆虫免疫学专题
Topics in Insect Immunology
16 1 2 考查
37022090403010 昆虫生理学
Insect physiology
32 2 1 考查
37022090403026 现代农药研究技术
Modern pesticide research technology
32 2 1 考查
37022090403027 农药药理学
Pesticide Pharmacology
32 2 1 考查
37022090403028 现代农药学
Modern Pesticide Science
32 2 1 考查
37022090403032 植物性杀虫剂及作用机理
Plant-derived insecticides and their mechanisms
32 2 1 考查
备注:

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建议授予学位前,满足以下科研成果要求:
在读期间博士研究生必须以“华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获得与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科研成果。在申请授予博士学位前,在不涉密的前提下,学位论文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等应在相关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和/或者获得相关知识产权。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方可被授予博士学位:(1)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经学院学术分委员会认定的重要创新性成果,包括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农药、新品种等;(2)以前五作者在我校学术业绩评价体系T1类期刊(Nature或Science或Cell期刊,简称为T1类,下同)上发表研究性论文至少1篇;(3)以前三作者在高水平T2类期刊(IF≥10)或者以前二作者在高水平T2类期刊(IF≥7)上发表研究性论文至少1篇;(4)以第一作者在T2类其他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至少1篇;(5)以第一作者在B类及以上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2篇(其中英文论文至少1篇);(6)以第一发明人或者导师为第一发明人、本人为第二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至少1项,同时以第一作者在B类及以上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1篇。以上所述论文分类分区以入学当年的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