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更新日期:2025年9月12日
姓 名 赵力超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9年5月 籍贯 河北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后学位 工学博士
技术职称 教授 导师类别 博、硕导
行政职务 Email zlc@scau.edu.cn
工作单位 食品学院 邮政编码 510642
通讯地址 广东广州五山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单位电话 020-85280270
个人主页 https://spxy.scau.edu.cn/2017/0419/c6208a157427/page.htm
个人简介
赵力超,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先后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为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访问学者,曾挂职广东省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园任总经理助理。
·  现为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专业教师,兼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天然香料香精)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功能食品活性物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调味品专家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主动健康分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学校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
·  为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广东省十佳网络公益团队获得者、“挑战杯”国赛铜奖指导教师。
·  “话食”科普团队创立者。
工作经历
2004.7-至今,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7-2012.8,国家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访问学者
2017.5-2019.5,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联合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广东省首批科技专家服务团成员,挂职广东省中山火炬(阳西)产业工业园,任总经理助理
教育经历
先后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曾作为访问学者于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访学一年
获奖、荣誉称号
· 华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华南农业大学建党100周年“优秀党支部书记”、八次华农年度考核“优秀”、三次年度优秀共产党员、五次学院优秀班主任等;挂职时获得中山火炬突出贡献奖;华南农大千百十培养对象、华南农大青年骨干教师,曾被学生工作通讯社在紫荆华农公众号上,以“战疫时刻:华农班主任助力抗‘疫’,做学生的护航人”的文章报道。
· 项目《牛乳源生物转化新型活性肽的发掘及其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特色凉果安全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获潮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 创立“话食”科普团队,与多家媒体签约合作,定期组织科普活动,拥有几十万粉丝,阅读量达上亿次。团队荣获广东省委网信办、广东省文明办、广东省民政厅联合颁发的“广东十佳网络公益团队”奖;个人获“搜狐健康金牌自媒体作者”、搜狐号优秀营养师作者奖、家庭医生杂志优秀科普作者;个人著有科普书籍三部,其中《“食”话实说:谣言止于智者》获得广州市优秀科普图书作品称号。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天然香料香精)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营养师培训导师、广东省食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导师、广东省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调味品专家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主动健康分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广东科普讲师团首批成员、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科普导师、广东省食品学会科普传播专家、暨南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研究院特聘教授、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科普名师、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专家顾问团成员、腾讯新闻知识官等。
研究领域
主攻农业副产物综合利用及活性物质功能机制研究:
方向一、油料、香料作物全利用关键技术及高值化产品开发
方向二、虾、蟹副产物全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全产业链构建
方向三、功能性油脂、脂溶性活性物功效评价及其机制研究
方向四、抗逆微生物形成机制、快检体系及其防控技术研究
具体解释:
方向一、二、三:研究对象为油料作物(如花生、茶籽等)、香料作物(如肉桂、八角等)、食品加工副产物(如酱油粕等)、渔业资源(如南极磷虾、南美白对虾等)。主要思路是利用基于亚临界的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将研究对象中的油在低温隔氧环境下全部脱除,进而实现油、精油、磷脂、活性蛋白、功能肽、膳食纤维、小分子活性物的全分离,并对分离的物质进行高值化产品开发研究,如南极磷虾软胶囊、新型肉桂精油、沉香精油、海洋药用磷脂、鲜味肽及矿物螯合肽、口腔精油雾化剂等。同时针对活性物构建多层次评价体系,并进行活性机制研究。该方向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天然香料香精)项目、广西重大专项、山东重点研发、佛山创新项目等经费支持。
方向四:研究对象为食源性致病菌、呼吸道致病菌、发酵食品品质破坏菌等。主要研究此类微生物在环境胁迫下的存活机制,并针对抗逆靶点筛选新型天然抗菌剂。同时,开发了多套集成富集、染色和扩增技术的产品,用于致病菌痕量抗逆亚表型的快速检测。此外,还研究常见食品防腐剂、抗菌剂、天然香料香精的抗菌保鲜机制,并开发新型保鲜类产品,如抗菌洗手液、抗菌膜等。该方向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IVD企业、酱油企业等经费支持。
科研项目
主持及参加各类项目5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重大专项1项、省重点研发1项、省面上基金2项、广东省大专项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4项、企业项目若干。
具体如下: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氧化胁迫下ArcA与严谨反应系统环路调控阪崎克罗诺杆菌VBNC态的分子机制(32472293);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肠菌群介导大豆异黄酮生物转化S-雌马酚的作用机理研究(31771940);
3、广西省重大专项项目:肉桂桂子低温连续相变全利用技术集成与健康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示范(桂科AA23073016);
4、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南美白对虾智慧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2023TZXD055);
5、2023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核糖体冬眠状态阪崎克罗诺杆菌毒力维持及巨噬细胞逃逸的分子机制(2023A1515011965);
6、2021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单表型水平解析食源阪崎克罗诺杆菌II型TA系统调控 VBNC 耐药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2021A1515012416);
7、2022年省科技专项资金:冷链物流中痕量非可培养⻝源致病菌防控体系的建立与应用(SDZX2022025);
8、2021年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基于低温连续相变技术的花生粕全利用关键技术集成和应用(SDZX2021031)。
发表论文
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77篇,SCI&EI收录39篇,其中T2类文章14篇、A类文章21篇、B类33篇。H-index 27。
具体如下:
[1] LI Q, ZHANG J, JIANG T, et al. Two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assays based on different nanoparticle probes for the on-site detection of streptococcus pyogenes in raw milk[J/OL]. Microchemical Journal, 2025, 213: 113689. DOI:10.1016/j.microc.2025.113689.
[2] TANG L, LIU Y, LIANG Z, et al. Enhancing the stability of krill oil through microencapsulation with endogenous krill protein and chitosan and application in senior milk powder[J/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5, 293: 139224. DOI:10.1016/j.ijbiomac.2024.139224.
[3] JIANG T, ZHANG J, LI Q, et al. Establishment of a rapid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system for the detection of group a streptococcus in poultry meat[J/OL]. Microchemical Journal, 2025, 208: 112614. DOI:10.1016/j.microc.2024.112614.
[4] CHEN Y, ZHANG Z, CHEN G, et al. Exploration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structural properties and efficient extraction method of fructus cinnamomi kernel oil: An underexplored natural high lauric acid lipid[J/OL]. LWT, 2025, 219: 117565. DOI:10.1016/j.lwt.2025.117565.
[5] MA Y, ZHANG K, XU C, et al. Contribution of lipid to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istic volatile flavor of peanut oil[J/OL]. Food Chemistry, 2024, 442: 138496. DOI:10.1016/j.foodchem.2024.138496.
[6] MA Y, LAI C, XU C, et al. Novel low-temperature continuous phase-transition extraction process for efficient peanut oil production[J/OL]. Journal of Food Measure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2024, 18(8): 6721-6735. DOI:10.1007/s11694-024-02685-6.
[7] LIU Y, LI Y, YU W, et al. Extraction of high‐quality antarctic krill ( euphausia superba ) oil using low‐temperature continuous phase‐transition extraction equipment[J/O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24, 89(12): 9073-9087. DOI:10.1111/1750-3841.17508.
[8] LIU Y, ZHANG J, ZHAO H, et al. VBNC Cronobacter sakazakii survives in macrophages by resisting oxidative stress and evading recognition by macrophages[J/OL]. BMC Microbiology, 2024, 24(1): 458. DOI:10.1186/s12866-024-03595-9.
[9] LI Q, ZHANG J, CHEN X, et al. Real-time and visual detection of viable Salmonella in milk from remote pasture via IMS-LAMP-NALFS[J/OL]. Microchemical Journal, 2024, 197: 109732. DOI:10.1016/j.microc.2023.109732.
[10] 戚少含, 谭贵良, 陈穗, 等. 发酵食品中噬菌体多样性、辅助代谢功能及宿主互作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4, 45(22): 300-310.
[11] 简沛仪, 冯铭希, 陈榕, 等. 南极磷虾磷脂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及对秀丽隐杆线虫抗衰老作用[J]. 食品科学, 2024, 45(15): 118-126.
[12] 洪子晨, 汤磊, 梁梓茵, 等. 超声辅助法优化经低温连续相变处理的南极磷虾甲壳素制备工艺研究[J/OL]. 现代食品, 2024, 30(6): 142-149. DOI:10.16736/j.cnki.cn41-1434/ts.2024.6.046.
[13] ZHAO L, WU L, LI L, et al. Physicochemical, structural, and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ctic polysaccharides from fresh passion fruit (Passiflora edulis f. flavicarpa L.) peel[J/OL]. Food Hydrocolloids, 2023, 136: 108301. DOI:10.1016/j.foodhyd.2022.108301.
出版专著和教材
参与编写多本教材,包括副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食品化学》、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保健食品学》、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功能食品》,参编全国本科教材《食品酶学》,参编英文教材《Essentials of Food Chemistry》,参编全国高中教材《农业现代化》中《绿色食品》分册。
科研创新
获科研成果5项;获发明专利19项,第一发明人10项;增加企业年产值并提高企业利税,同时农业项目的实施还带动了当地的农户,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教学活动
为《功能食品学》、《功能食品概论》、《功能食品加工工艺学》课程负责人,还系统讲授《食品化学》、《食品添加剂专题》等5门课程;主持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功能食品概论”及校级教改项目3项。获华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食品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二等奖,《功能食品概论》获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指导学生情况
近几年,指导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百余人,完整指导硕士生毕业23人。指导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项目13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5项,为挑战杯国赛铜奖、挑战杯省赛银奖指导教师;项目曾获“创响华农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科学影像大赛三等奖、挑战杯国赛铜奖、挑战杯省赛银奖、丁颖杯校级银奖等;个人曾获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指导老师、华南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优秀指导老师等。指导本科生发表一级核心期刊论文多篇。在小红书、抖音、B站等开设“赛博食导”账号,为本科生、研究生答疑解惑。
我的团队
·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生物化学与功能成分利用研究团队;
· 广东省功能食品活性物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天然活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高校天然活性物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

· 所在团队为广东省功能食品活性物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曹庸教授,本人在团队中担任副主任。本团队是一支年龄、学历、专业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由广东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原主任委员、原食品学院院长、省政府参事陈永泉教授创立。

·  团队拥有实验用房约2410m2,中试车间500m2,特色油脂加工产业园服务平台1500m2,大型精密仪器约5182万元。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MS)、高效液相分析色谱仪(HPLC)、高效液相制备色谱仪(HPLC)、气相色谱仪(GC)、中高压高效层析色谱系统、高速逆流色谱、蛋白测序仪等分析设备;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设备、低温连续相变萃取设备、多功能提取浓缩装置、精馏塔、膜过滤设备、分子蒸馏、喷雾干燥机、冷冻干燥机、真空冷却离心浓缩装置等提取、分离、纯化及加工设备;微生物培养箱、凝胶电泳仪、人工气候箱、荧光显微镜、生物安全柜、酶标仪、十万分之一天平、二氧化碳培养箱等细胞生物学设备以及梯度PCR、高速冷冻离心机、荧光定量PCR、凝胶成像系统等分子生物学设备。

·  本团队现设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1)功能成分分离分析
2)功能成分活性评价
3)功能成分应用技术
4)功能成分新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  六个主要研究内容:
1)活性物质的分离精制研究与生产技术;
2)各种功能成分的结构鉴定、定量分析测试研究;
3)化学、细胞、组织、动物体各层次模型功能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
4)功能活性物递送增效体系的构建、增效机制及食品纳米等稳态化技术;
5)利用生物转化技术提高活性成分产量;
6)功能活性物加工过程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及新型功能食品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