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更新日期:2016年10月12日
姓 名 蔡昆争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0年10月 籍贯 云南曲靖市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后学位
技术职称 教授 导师类别 博、硕导
行政职务 副院长 Email kzcai@scau.edu.cn
工作单位 资源环境学院生态学系 邮政编码 510642
通讯地址 广州天河五山
单位电话 020-38297175
个人主页 http://zyhjxy.scau.edu.cn/teacher.php?id=14
个人简介
蔡昆争,男,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生态科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为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国际生态学会及中国生态学会会员,第七批“千百十”工程省级重点培养对象(2012-2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广东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评审专家,国内外30多个学术刊物的审稿人。1992、1995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和生态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生态学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1-7月在荷兰和南非从事农业发展研究;2013年8月-2014年8月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从事有机农业和农业生态研究。目前从事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作物逆境生理生态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1)硅、生物炭对土壤质量和作物抗性的调控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2)土壤生物厌氧消毒控制土传病害的关键技术研究;(3)农田作物多样性利用的机理及技术。主编《作物根系生理生态》(2011),副主编《农业生态学》(2009)、《普通生态学》(2011)、《珠江三角洲农田典型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2010)、《产地环境安全技术与示范》(2012)等教材或专著5部。近10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在国内外刊物《Plant and Soil》、《生态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刊物发表文章90多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0多次。培养的研究生曾获得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2009)和南粤优秀研究生(2008、2015)称号。
工作经历
1995-2015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工作

2003.1-2003.7 荷兰、南非短期访问、学习

2013.8-2014.8 美国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访问学者

2015-现在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工作
教育经历
1992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农学学士 学位

1995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获生态学硕士学位

2001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获生态学博士学位
获奖、荣誉称号
1)获中国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2000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2)2001年获华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三等奖
3)2004年获华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二等奖。
3)2004年获得华南农业大学教学优秀教师。
4)2008年获得华南农业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奖
5)指导的2005级研究生高丹的论文获得2009年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
6)2010年教学改革项目“非环境生态学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获得第六届广东省高等  
    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2)
7)2010年获得华南农业大学“十一.五”科技管理先进个人
8)参编的《农业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指导》(2009)2011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2005年度全国高
   等农业院校教材奖” (证书编号:2011070)
9)参编的《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2010.1)获2011年第11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
    一等奖(2011)
10)指导的2011级硕士研究生(陈玉婷)的毕业论文获得2015年华南农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11)华南农业大学第三届(2015)“我爱我师”研究生十佳导师称号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国际根系研究学会(ISRR)会员、中国生态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广东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评审专家,国内外30多个学术刊物的审稿人。
研究领域
硅、生物炭与植物的病害逆境胁迫

作物逆境生理生态学

农田作物多样性利用的机理及技术

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硅介导番茄青枯病抗性的根际微生态调控机理(31370456)”, 2014-2017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硅介导稻瘟病抗性的根系作用机理(31070396)”,2011-2013
3.主持973项目子专题“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生态环境机制”,2011-2015
4.主持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硅促进土壤健康的根际微生态调控机理(214080)”,2014- 2016
5.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土壤厌氧消毒法(ASD)控制番茄青枯病的关键技术与示范” (2015A050502043),2016-2018
6.副主持欧盟国际合作项目“Highland aquatic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ant No. 203015),2009-2012
7.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珠三角地区农牧高效循环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D14B00)”,2012-  2016。
8.参加广东省科技计划团队项目“广东省生态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2012A020100003)”,2013-2015
9.参加国家863课题“土壤及蔬菜重金属污染检测系统研发(2013AA102402)”,2013-2017
发表论文
1.Chen Yuting, Liu Min, Wang Lei, Cai Kunzheng**. 2015.Prote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silicon induced-resistance against Ralstonia solanacearum in tomato. Plant and Soil,  
   387: 425-440
2.Liu Min, Cai Kunzheng**, Yuting Chen, Luo Shiming, Zhang Zhixing and Lin Wenxiong.
   2014. Proteomic analysis of silicon-mediated resistance to Magnaporthe oryzae in rice
   (Oryza sativa L.) ,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39:579-592
3.Wang Lei, Cai Kunzheng**, Chen Yuting and Wang Guoping. 2013.Silicon-mediated
   tomato resistance against Ralstonia solanacearum is associated with modification of
   soil microorganism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activity,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152: 275-283.
4.Ye Mao, Long Jun, Song Yuanyuan, Zhu-Salzman K, He Wenjie, Xie Fengjie, Baerson
   Scott R, Pan Zhiqiang, Cai Kunzheng, Luo Shiming, Zeng Rensen. 2013. Priming of
    jasmonate-mediated antiherbivore defense responses in rice by silic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110(38):E3631-E3639.
5.Fu Youqiang, Shen Hong, Wu Daoming, Cai Kunzheng. 2012. Silicon-mediated
   amelioration of Fe2+ toxicity in rice (Oryza sativa L.) roots. Pedosphere, 22(6)
   :795-802.
6.Gao Dan,Cai Kunzheng**,Chen Jining et al. 2011. Silicon enhances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and adjusts inorganic ion level in Magnaporthe grisea infected rice leaves,
   Acta Physiologia Plantarum, 33: 675 682。
7.Chen Wei Yao Xiaoqin, Cai Kunzheng**. 2011. Silicon alleviates drought stress of rice
   plants by improving plant water status, photosynthesis and mineral.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142:67–76  
8.Yao Xiaoqin, Chu Jianzhou, Cai Kunzheng**. 2011. Silicon improves the tolerance of
   wheat seedlings to Ultraviolet-B stress.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143:507-
   517
9.Cai Yixia, Liu Chunxiang, Wang Wei, Cai Kunzheng. 2011. Varietal differences in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rice kernels during grain 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91: 1977-1983
10.Liu Jun,Cai Kunzheng**, Luo Shiming et al. 2010. Soil phosphorous status and
   phosphorus cycling as influenced by soybean genotypes on an acidic low- phosphorus
   soil of southern China.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15:1838-
   1849。
11.Cai Kunzheng, Gao Dan,Luo Shiming et al. 2008.Physiological and cytological
   mechanisms of silicon induced resistance in rice against blast disease. Physiologia
   Plantarum,134:324-333
12.Cai Kunzheng, Gao Dan,Chen Jining Shiming. 2009.Probing the mechanisms of
   silicon-mediated pathogen resistance, Plant Signal & Behaviour, 4(1):1-3
13.Shen Hong, Yan Xiaolong, Cai Kunzheng.2004.Differential Al resistance and citrate
   secretion in the tap and basal roots of common bean seedlings. Physiologia
   Plantarum,121: 595–603.
14.陈玉婷,林威鹏,范雪滢,蔡昆争**. 2015. 硅介导番茄青枯病抗性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土壤
   学报,52(1):162-1173
15.林威鹏,彭莉,肖桃艳,蔡昆争**. 植物亲缘识别的研究进展.植物生态学报,2015, 39 (11):
  1110-1121
16.葛少彬,刘敏,蔡昆争**,蔡一霞,骆世明.硅介导稻瘟病抗性的生理机理.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2): 240-251
17.葛少彬,刘敏,骆世明,蔡昆争**.硅和稻瘟病菌接种对水稻植株有机酸含量的影响.生态学杂
   志,2014,33(11):3002-3009
18.陈伟,蔡昆争**,陈基宁.2012. 硅和干旱胁迫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和矿质养分吸收的影响. 生态
   学报,32(8): 2620~2628  
19.高丹,陈基宁,蔡昆争**.硅的分布、吸收及其在植物病害逆境胁迫中的抗性作用研究进展,生态
   学报,2010,30(10):2745-2753
20.赵娜,林威鹏,蔡昆争**.家畜粪便堆肥对番茄青枯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
   响,生态学报,2010,30(19):5327-5337
出版专著和教材
1.蔡昆争主编,作物根系生理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蔡昆争副主编,普通生态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蔡昆争副主编,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蔡昆争副主编,珠江三角洲农田典型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5.蔡昆争副主编,珠江三角洲循环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6.蔡昆争副主编,产地环境安全技术与示范,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教学活动
承担本科课程《农业生态学》(双语)、《普通生态学》、《生态工程技术与应用》、《工业生态学》、《生态学前沿进展》、《生态学专业概论》等的教学

承担研究生课程《生态学文献综述与专题讨论》《现代生态学进展》等的教学。
指导学生情况
自2003年以来,已经指导毕业研究生近30名,目前在校研究生11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7名。其中培养的研究生曾获得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2009)和华南农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2015))称号。
我的团队
目前研究团队成员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1名,研究生15名,3名老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